拔模角度不够,出模拉伤、省模的问题,与模具加硬的关系

2018-09-10 14:53:07

拔模角度不够,出模拉伤、省模的问题,与模具加硬的关系


2017年9月16日, 记录这个故事,产品是一个60mm高的四方形灯罩,底面都是惯通的, 也就是我们俗称方管的灯罩。


事情是这样的, 小高跟进这个项目, 不断的反馈表面拉伤, 一般概念来说,一定是模具的前模面没有抛光到位,或者

存在凸点,才会导致产品表面拉伤,来来回回 3 次以后, 我们的师傅, 抛光厂的师傅, 注塑部的师傅都确认, 模具表

面镜面没问题了, 主要市一边注塑、一边拉伤, 元凶在于是空气中灰尘掉入模具中、以及材料中有杂质。一旦注塑一

段时间后,拉伤逐步增多。 


我们仔细检查了拔模角度, 吓一跳, 0.25度,  也就是说 , 60mm 的边框, 两端宽度仅仅缩小了 14个丝, 也就是

 0.14mm,这样来说, 与我们公司认可的 0.5度角,差一倍了, 所谓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是这样的, 0.5度角的话, 

60mm的边框宽度相差会达到0.4mm也就是 40多个丝了, 这就是0.25度角度和0.5度角度只是差一倍,而结果是宽度放

大了不止一倍。


角度没有太大的规定!

一般做整数方便加工就可! 

不过落差一定要0.02以上!

大的高度落差就做大一点!

角度一般做2-3度之间!

大的产品做到5度! 

拔摸斜度和产品的深度有关系.看你要达到什么目的了.

而且对于产品外观的拔摸斜度和产品的表面处理有关系.

相同的深度,表面咬花需要的拔摸斜度比光面要大.

而BOSS柱和加强肋就不是要求很严,

以容易脱模和不缩水为原则. 

我们外形一般用1~2度左右 以下是我的经验值:   

电视产品缺省的斜度是1:40,前壳为1.5度(我刚做了一个2度的 )。

后盖因为牵扯到皮纹,如果深度不大(小于30毫米),一般不等小于3度。

深度较大,一般不小于6~8度。 

至于有什么理论公式,还请版主赐教  这个话题刚好我在别的论坛上发表过  先转贴过来了:       

「拔模角」这个问题对机构人员来说,

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

什麼情况要画拔模斜度?

什麼情况不需要斜度? 

外观斜度要多少?

补强肋,螺丝驻斜度要多少?

 真的都需要经验,及和模具设计人员讨论对机构人员来说,


不要画拔模角是最好的因為在画所有的结构时,


标尺寸的参考只有「一条线」加了斜度后,


正式图看起来就有「二条线」 万一选错条,


以后就麻烦了(有经验的人应该听的懂吧!) 提供一下个人的经验: 

拔模斜度可以在所有的结构都完成后,


再来一次画出来一方面可以避免出错一方面可以加快软体运算的速度。

其实一个负责任的机构人员 。

应该是要把「该有」的「所有拔模斜度」都画出来 .

如果你把这项工作交给模具设计人员来画的时候 .

他怎麼知道你哪些地方是做「紧配合」,哪些有「间隙」? 

而且拔模基準面应该是以「底部」,还是「顶部」為準呢? 


一旦「猜错」了,有可能成品就会有干涉了 .还有有些比较高,

比较深的结构是做「入子」的 以及有些螺丝孔是做「套筒」的那时需不需要做斜度,

那裡不需要做斜度就要跟模具人员好好讨论了。

      

「拔模斜度」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   常常為了这个问题会让模具设计人员

对机构设计人员有很大的抱怨   这个可以多听听版上那些模具设计人员的心声   一般

我的经验是: 能不作斜度的尽量不作!  


原则是: 

1、作模具的时候容易加的! 

2、作大作小关系不大的!   

外观的如果是出模方向的,斜度一定要作! 如果是行位上出的,可以作直的!

 一些柱子、筋等,如果不是很深也不作!  


 需要配合的,斜度一定要作! 斜度的大小一般根据蚀纹的型号,有具体的数值,可以查的!

基本全是经验值,要考虑模具的制作方法!。。。   "出模角"的大小我看了上面大家的意见,

也都认同,隻是想讲一句"高精度的模具是没有出模角的啦" 有人玩过"咩咩"的积木吗? 


那就是答案!   我想应為无咬花在成品表面上吧?若有的话当脱模时不就表面刮花了! 

 我想应為无咬花在成品表面上吧?若有的话当脱模时不就表面刮花了! 有咬花时也行,

不过要跟据咬花大小适当加大脱模角  我试过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不画斜度,结果就出事了,

现在一般外  形部分会拔模,有配合的地方也要。其他的一些就留给模具设计人员了。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